临夏市关于建设“一带一路”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供应基地的实施方案

2021-09-05 00:00

为抢抓国家建设“一带一路”、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发挥临夏市区位、产业、资源优势,培育三大百亿级产业、融入两大百亿级产业,把临夏市打造成民营经济发展的繁荣区,建设成为面向中西亚、中南亚、中东欧的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和供应基地,结合《临夏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优势

(一)区位优势。临夏市作为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是兰西城市群、兰白定临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区域,对外合作交流区位优势明显。

(二)资源优势。临夏州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中原农区与高原牧区、温带与寒带的过渡地带,而临夏市又处于“三过渡”地带的中心和枢纽位置,牧区生产的牛羊活畜及其副产品,在临夏市加工、包装、销售或通过临夏运往各地,加上本市和周边县畜牧产业的良好基础,使临夏市成为全国最大的畜产品集散地之一。牛羊年交易量在110万头(只)以上,其中甘南与川北的牦牛主要从临夏市销出;皮张和羊毛的年交易量在300万张、1万吨以上,年交易额超过25亿元。发展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产业原材料资源丰富。

(三)产业优势。经过多年发展,我市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产业发展迅速,涌现了清河源、清源、俊林、三谊、艾米尔、佳家味、荣华、兴强、学和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为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人力优势。临夏对外交往传统历史悠久,长期与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沙特、伊朗、埃及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保持着民间贸易往来。临夏市居住着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18个民族,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一半以上,是国内回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善于经商、精于谋利、敢闯敢干,有大量的创业和经营型人才。

二、发展现状

(一)产业现状。临夏市已形成了以食品生产、乳制品、手工地毯、少数民族特需用品为主导的特色经济新格局,全市现有工业企业121户,从业人员近万人,产品涉及肉制品、乳制品、系列八宝茶、古河州系列酒、毛纺地毯、中药材制品、盐渍肠衣等上百种。其中食品生产企业25户、乳制品饮品企业11户、少数民族特需用品企业12户。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户。2020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8亿元,增速1.6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42.6亿元,同比增长39.1%;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24.1%,增速居全州第2位。

(二)对外贸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市外贸进出口发展平稳,现有兴强、学和、主慈肠衣、清河源、古河州、艾米尔等29家进出口备案企业。2020年学和、主慈、隆盛3家企业实现外贸出口7128万元,出口产品主要为号帽、腌渍羊肠衣、教习头,产品主要销往意大利、西班牙、苏丹、阿联酋、迪拜、尼日利亚、乌干达等国家。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抢抓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机遇,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以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提品质、减排放、增效益为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推动产品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过渡,产业链由短缺向完善延伸,发展方式由简单粗放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变,加强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把临夏市打造成面向中西亚、中南亚和中东欧的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供应基地。

(二)发展目标。按照州委对临夏市提出的“争当六个排头兵”目标要求,全力构建“一心一区两廊五园多点”的全市发展空间布局,打造“四大经济圈”,培育三大百亿级产业、融入两大百亿级产业,全力加快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完善产品种类,提升产品品质,大力发展商贸、会展经济,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提升我市特色优势产品融入“一带一路”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新优势,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以枹罕镇为中心,打造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产业生产、认证、销售、集散中心,突出发展牛羊肉、地毯、民族服饰等产业。

到2022年,产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带动食品和产业提质发展。全市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产业产值达到35亿元以上,年均增速8%左右。

到2025年,基本实现产业链完备、聚集效应显现,初步建成以牛羊肉、饮品、茶制品、民族特需用品等产业为重点的生产加工基地,培育产值超10亿元骨干企业1户以上,产值超亿元企业3户以上,产值超5000万元企业5户以上。全市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产业产值达到47亿元以上,年均增速10%左右。

到2030年,着力提升“双循环”高质量发展水平,全面建成面向中西亚、中南亚、中东欧的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和供应基地。全市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产业产值达到84亿元以上,年均增速12%左右。

四、工作任务

(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壮大龙头骨干企业。立足构建大 产业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按照“择优扶强”的原则,从政策、 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上予以倾斜,通过 技术改造、品牌培育等具体措施,推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 鼓励优势产业链中的企业横向整合,实现资源、资金、人才、管 理等要素的共享,培育一批农工贸一体化、资本结构多元化、特 色产品品牌化,能够带动产业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充 分发挥临夏牛羊肉独特的区位优势,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不断完 善产业链和提高价值链。传承发展手工地毯、民族刺绣、砖雕、木雕等手工技艺,保护与传承并重,引进现代工艺和生产流程,融入民族文化元素,打响文化品牌, 提升经济效益。(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以市场 为导向,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用有效 贯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完善研发平台,积极培育创新 型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 加强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加 强院地院企合作,深化与甘肃农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北民 族大学等院校的科研合作,围绕食品、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临夏 砖雕等重点领域全产业链发展,积极搭建科技合作平台,联合建 设新型研发机构,形成资源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新机制。以清 河源、清源等骨干企业为重点,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加速形成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研发具有科技含量和品牌竞争力的产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培育综合性、专业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力度,积极推进科技同经济、创新成杲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生产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相对接,努力使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

(三)加强品牌创建培育,提高产品知名度。引导企业加大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力度,全面提高商标培育、申请、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重塑传统特色品牌;引导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国家和省级质量奖等,积极申报地理 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保护产品,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州生态环境局临夏市分局)

(四)抓好产业项目建设,增强产业发展活力。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要求,积极谋划实施一批带动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争取形成“谋划储备一批、前期推进一批、转化实施一批、投产见效一批”的项目梯次推进格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招商局)

(五)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完善传统制造、数据信息、清洁生产三大生态产业发展工作推进机制,积极眼进省列“三化”改造项目,争创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智能工厂、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项目,争取省级绿色生态产业基金支持。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引导企业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继续开展“中小微企业上云”行动,积极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培育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加快推进数据信息产业发展,加强与省丝绸之路信息港衔接沟通,推进5G网络建设等数据信息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全市5G宽带网络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

(六)健全服务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强化亲商、重商、爱商、护商的服务意识,进一步简政放权,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以“放管服”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证照分离”和无纸全程电子化登记工作,按照非禁即入原则继续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民间资本投资领域,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促进招标投标法治化、规范化、透明化,打破各种各样的“玻璃门”、“旋转门”,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建立影响、制约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问题的主要领导协调、处理机制,落实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领导干部定期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开展“精准帮扶企业”,帮助企业实打实解决困难问题,鼓励、支持、引导企业安心谋发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招商局)

 五、工作措施

(一)壮大产业集群。以“延链补链”为目标,围绕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产业链,承接一批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实现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产业链条日趋完善。一是围绕牛羊肉、饮品、茶制品、速冻食品等特色优势产品,推动食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由松散布局向集聚发展转变,提高食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水平。延伸食品加工产业链,以八坊清河源、俊林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的生肉制品以及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储存、易食用的熟肉制品,采取真空包装、气调包装等多种包装形式,提升冻鲜产品货架期。扶持以艾米尔、佳家味、泉乳等为主的糖果、饮品、茶制品、膨化食品、乳制品等骨干企业发展,扩大产品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二是立足我市少数民族特需用品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内涵,提炼民族服饰典型元素,创新产品设计,革新工艺关键环节,逐步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提升少数民族特需用品产业,延伸开发成衣、帽子、马鞍具等民族特色消费品,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手工技艺。打造具有临夏特色的服装及饰品,实现产、销、存供应链一体化管理。

(二)抓好产业项目。继续加大项目争取和建设服务力度,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确保临夏市清源清真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牦牛肉制品绿色工厂建设项目、甘肃清河源清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万吨牛羊肉冷冻冷藏库技术改造及冷链物流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临夏市艾米尔清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盖碗茶旅游文化制品生产线、临夏市新平制香有限责任公司环保无烟香绿色化开发、临夏市学和民族用品厂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线升级改造等项目顺利建设。同时引进一批关联度高、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着力打造现代产业集群。

(三)提升产品品质。实施品质提升工程,健全完善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关键工序控制、出厂检验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推动重点行业主导产品质量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结合产品质量与安全性能的强制性认证和现行管理措施,健全技术标准,优化产品设计,加强过程控制,完善检验检测。充分利用5G技术,对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为提升产品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四)推进品牌战咯。实施品牌创建工程,鼓励企业打造拳头产品,做强现有“古河州”牌白酒国家驰名商标品牌的影响力,做大兴强“羚羊”牌手工打结地毯品牌,拓展国内外市场。引导清河源、佳家味、哈利德、清源、俊林等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国家和省级质量奖,做精“八坊清河源”肉制品、龙康“龙祥”牌当归养血口服液、伊临清真“阿妈水饺”、佳家味“吾麦热”八宝茶等地方产品品牌。同时培育自主创新品牌。

(五)做好出口认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办理海关报关登记证书、出口企业退税登记证等,加快推进企业产品追溯、检测、检验、国际质量体系建设,引导出口企业取得欧盟认证、清真食品认证等相关国际市场体系认证,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

(六)拓展对外销售市场。利用稳外贸项目逐步稳固外贸进出口企业生产经营和出口规模,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 覆盖面,降低外贸出口风险。在巩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合作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潜在新兴市场,逐渐形成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支持兴强、主慈、学和等出口型企业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在东南亚、中东等传统市场尝试开展网络销售,争取“十四五”期间跨境电商业务在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成为新型外贸出口渠道。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临夏市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生产供应基地建设中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重点项目和扶持资金的组织安排、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产业发展决策落实和执行机制、项目审批机制、产业投入机制、责任机制和评价机制,落实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努力为产业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落实“包片包户”联系企业制度,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测调度。

(二)落实惠企政策。发挥项目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重点支持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产业项目建设。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甘肃省著名商标和甘肃名牌产品。对集约用地的鼓励类工业项目优先供应 土地,执行优惠地价政策。对全市重点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引导外贸企业拓宽贸易合作领域,积极参加广交会、厦洽会、青洽会等综合展会,进一步促进民族用品和特色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加大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申报力度。做好煤、电、油气等生产要素供应保障协调,落实大用户直购电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用能成本,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拓宽融资渠道。继续搭建政银担企合作平台,向各商业银行推介企业融资需求项目,协调金融机构落实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惠企金融政策,鼓励引导银行创新融资模式,扩大贷款额度,积极扶持发展前景好、有市场潜力的企业,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融资支持。推进小微企业互助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平台健康运行,加强政银企信息共享,加大小微企业融资项目推送力度,推动合作金融机构提高放贷额度,促进小微企业互助贷救平台良性发展。

(四)强化考核检查。建立考核检查机制,强化工作督导,对重点企业的重大产业项目定期督查,及时发现影响和制约项目建设的突出问题,督促抓好问题整改,推动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各项任务落实。


展开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信息
  • 厂房租购平台
  • 其他招商信息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
    政策下载
    在线咨询
    电话沟通
    电话咨询
    400-115-5265
    免费下载产业扶持资料